2024年12月8日 ·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具有比常规超级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近年来备受研究者 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所报道的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存在大功率放电条件下动力不足的缺点,其主要原因为

兰州化物所高性能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2024年12月8日 · 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具有比常规超级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近年来备受研究者 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然而,目前所报道的锂离子混合电容器存在大功率放电条件下动力不足的缺点,其主要原因为

詹红兵《ACS Nano》氮化钒量子点改性碳笼实现超快钠离子 ...

2022年8月20日 · 詹红兵《ACS Nano》氮化钒量子点改性碳笼实现超快钠离子电容器,詹红兵,acs nano,电容器,阳极,离子 图文简介 钠离子混合电容器 (SIHC) 的电池型阳极和电容型阴极之间的动力学不兼容严重阻碍了它们的整体性能输出。

ACS Nano:赝电容氮化钒量子点修饰的一维碳笼使高动力学 ...

2022年8月21日 · 钠离子混合电容器(SIHCs)的电池型阳极和电容型阴极之间的动力学不兼容,严重阻碍了其整体性能输出。 基于此,福州大学Hongbing Zhan,中科院福建物构所温珍海

纳米晶氮化钒超级电容器中的快速且可逆的表面氧化还原反应 ...

2006年5月2日 · 纳米晶氮化钒超级电容器中的快速且可逆的表面氧化还原反应 ... 非晶 V2O5·nH2O 的超级电容器响应也进行了测试,但尽管混合了大量碳(25 wt.-%)以改善其较差的电子导电性(见上文),但迄今为止报道的最高高比电容为 350 F g以 5 mV s 的扫描速率。

二维氮化钒(MXene)合成的新方法及其在超级电容器电极 ...

2020年7月28日 · MXenes是一类具有独特性质的二维过渡金属碳化物和氮化物,可用于多种应用中,例如生物传感器,水净化,电磁干扰屏蔽,电催化,超级电容器等。基于碳化物的MXene正在被广泛研究,而基于氮化物的MXene的研究很少。中从它们的MAX相得到的

以烟头/金属离子废物为前驱体的氮化钒和碳纤维混合电极材料 ...

2016年12月5日 · 碳纤维和氮化钒的混合电极材料(CF @ VN)是由在超级电容器的NH 3和N 2混合气氛下,在800°C的NH 3和N 2的混合气氛下吸收在回收烟头上的废金属离子制成的。CF @ VN的微观结构和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BET方法表征。并通过

具有多孔结构的高表面氮化钒/倍半氧化钒/无定形碳复合材料 ...

2019年3月1日 · 摘要 以偏钒酸铵和葡萄糖为原料,结合煅烧工艺,采用简便的水热法成功合成了氮化钒/三氧化二钒/无定形碳复合材料(记为

一种氮化钒纳米片柔性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与流程

2019年11月13日 · 本发明属于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氮化钒纳米片柔性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背景技术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众所周知,人类获得能源的主要方式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然而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伴随着资源枯竭和

揭开由掺氧氮化钒阴极制成的高性能水性锌离子电池的奥秘 ...

2020年12月14日 · 在电和弱酸条件下,首先通过原位活化将掺杂氧的氮化钒(O-VN)阴极电化学氧化为氧化钒和钒阳离子。阳离子将还原为V2 O 3在放电过程中沉积在电极表面;随后,V(III)物种可在充电时被氧化回阳离子,从而溶解到电解质中。

基于氮氧化钛/氮化钒纳米线的三维网络结构微型超级电容器的 ...

2020年11月27日 · 本实施例的主要制作工艺见图1:(a)对通过湿法刻蚀制备的微型钛叉指基板进行清洗,将偏钛酸与氧化钒纳米线溶液通过配比制备电泳分散液;(b)利用恒压电泳的方法,制作出偏钛酸与氧化钒纳米线微型叉指电极;(c)将偏钛酸与氧化钒纳米线微型叉指电极在氨气

氮化钒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进展

超级电容器具有高比电容,长循环寿命和快速充放电的特点,其在能量的储存和转换方面展现了极高的应用价值.许多研究努力于通过改进电容器电极材料和改变电极结构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研

新型氮化钒/多孔碳混合纳米粒子作为对称超级电容器的负极 ...

2016年9月13日 · 摘要 通过五氧化二钒 (V2O5) 干凝胶和三聚氰胺在 800 °C 的相对低温下的简便热解工艺制备了氮化钒和多孔碳纳米粒子 (VN/PCNPs) 的混合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应用。还研究了 V2O5 与三聚氰胺的进料比 (r) 和氮气流速对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

介孔氮化钒作为反向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的阴离子存储电极 ...

2022年3月23日 · 更重要的是,得益于独特的反向双离子机制,(MPs VN-K 2-x Mn 8 O 16 NSs/CC)混合器件表现出优秀的倍率性能和令人满意的面积电容,以及10000次循环后92.2%的良好耐久性。以 100 mV s -1的扫描速率。它为扩大双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中阴离子存储材料

氮化钒电极:电化学电容器的局限性和实际应用,ECS ...

2020年2月27日 · 氮化钒作为电化学电容器中的赝电容电极表现出许多有趣的特性,例如良好的电子导电性、良好的热稳定性、高密度和高比电容。采用直流反应磁控溅射法制备了VN薄膜。研究了薄膜的电化学稳定性以及 1 M KOH 电解液中溶解氧的影响。为了避免材料和电解质降解,得出的结论是氮化钒只能在 -0.4 至

高性能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 新型3D分级多孔结构氮化钒/碳膜

2019年4月28日 · 将氮化钒/碳膜材料与Ni(OH) 2 组装成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其功率密度在800 W/kg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3.0 Wh/kg。 在1.0 A/g的电流密度下经8000次循环充放电后,器件

多功能氟磷酸钾钒 (KVPO4F) 复合材料作为钾离子混合电容 ...

2023年8月5日 · 由于钾含量丰富、离子迁移速度快和标准电极电位低,钾基储能已成为先进的技术储能系统的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案。混合电容器结合了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的理想特性,为高效能量存储提供了引人注目的解决方案。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介绍了利用溶胶-凝胶方法开发的多功能复合材料,特别是氟磷酸钾钒

NML研究文章 | 高性能超级电容器负极材料: 新型3D

2018年8月18日 · 将氮化钒/碳膜材料与Ni(OH) 2 组装成非对称超级电容器,其功率密度在800 W/kg时能量密度可以达到43.0 Wh/kg。 在1.0 A/g的电流密度下经8000次循环充放电后,器件的比容量保持率为82.9%。

用于高性能超级电容器的氮化钒-氧化钒-碳纳米纤维混合物 ...

2024年3月15日 · 氮化钒(VN)由于其高电导率(1.6 × 10 S/m)和比电容(1350 F/g)而在储能方面具有吸引力,但仅限于用于氧化还原的碱性电解质。 相比之下,VO 具有氧化还原活性,

ACS Nano:赝电容氮化钒量子点修饰的一维碳笼使高动力学 ...

2022年8月21日 · ACS Nano:赝电容氮化钒量子点修饰的一维碳笼使高动力学兼容的钠离子电容器 Nanoyu Nanoyu 2022-08-21 钠离子混合电容器(SIHCs)的电池型阳极和电容型阴极之间的动力学不兼容,严重阻碍了其整体性能输出。

超级电容器用钒基纳米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魏闯_百度文库

2016年11月29日 · 超级电容器用钒基纳米电极材料的研究进展_魏闯-电子传递,从而显著增加了其比电容,同时 ... 氮化 钒(VN)本身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电导率 1.6× 106 Ω-1· m-1),将其制备为 VN 纳米颗粒后, 其比表面积显著增加、 表面氧化反应的敏感度

煅烧温度对氮化钒/掺氮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作为电化学电容器 ...

2018年11月14日 · 混合氮化钒/ N掺杂石墨烯(VN / N-Gr)纳米复合材料最高近已被用作电化学电容器中的阳极材料。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取决于其微观结构,而微观结构又取决于制造方法和条件。在这项研究中,VN / N-Gr纳米复合材料是通过在N 2气氛下将双氰胺,葡萄

基于多层多孔碳纤维@氮化钒纳米粒子作为超级电容

2018年2月5日 · 在这项研究中,根据分级多孔碳纤维为超级电容器的混合电极材料@氮化钒纳米粒子使用由PAA-介导的相分离的方法被制造b-PAN- b-PAA三嵌段共聚物。在相分离过程中,离子嵌段共聚物在碳纳米纤维的表面上自组装,并用

兰州化物所高性能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2015年4月14日 · 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一三五"重点培育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兰州化物所清洁能源化学与材料实验室在高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器件,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具有比常规超级电容器更高的能量密度,因此近年来备受研究者和

以烟头/金属离子废料为超级电容器前驱体的氮化钒碳纤维混合 ...

2016年12月1日 · 摘要 碳纤维和氮化钒混合电极材料(CF@VN)是在 800 ℃的 NH3 和 N2 混合气氛下,利用回收的烟头上 吸附的废金属离子制成的超级电容器。 CF@VN的微观结构和形貌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BET方法进行表征;并分别通过循环伏安法、恒电流充放电和阻抗谱研究了电化学性质。

兰州化物所高性能锂离子混合超级电容器研究获进展

2015年4月14日 · 然而,目前所报道的锂离子混合电容器 存在大功率放电条件下动力不足的缺点,其主 分析测试百科网 资讯 仪器谱 ... 和分析,提出了有效解决正负电极材料动力学不匹配的新思路,即采用具有赝电容特性的氮化钒电极材料取代常用电池型的负极

中国研究团队在氮化钒超级电容器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 ...

2020年8月28日 ·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功能材料物理与器件研究部研究员朱雪斌课题组在氮化钒(VN)超级电容器材料研究中取得进展。研究人员采用溶液法在硅基片上制备出多孔VN薄膜,该薄膜显示出优秀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朱雪斌课题组制备的氮化钒多孔薄膜显示出优秀的超级电容器 ...

2021年7月27日 · 科研人员首次采用溶液法在硅基片上制备了多孔VN薄膜,该薄膜显示出优秀的超级电容器性能。 相关研究结果以"Solution-processable hierarchical-porous vanadium nitride

高性能超级电容器阳极材料氮化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

2023年11月17日 · 极高的理论容量、电子电导率和宽电压范围赋予氮化钒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但制备纳米级氮化钒并大幅提高储能能力仍存在很大困难。本文从纳米氮化钒的物理化学和电化学性能入手,从纳米结构和复合改性的角度阐述了近年来纯纳米氮化钒和氮化钒基纳米复合材料在超级电容器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詹红兵《ACS Nano》氮化钒量子点改性碳笼实现超快钠离子 ...

2022年8月20日 · 在此,我们通过与锚定在一维 N/F 共掺杂碳纳米纤维笼杂化物 ( VNQDs@PCNFs-N ) 中的量子级氮化钒 (VN) 纳米点耦合来构建 SIHCs 器件/F)作为独立阳

苏大孙靖宇&邵元龙NC.:印刷的镁离子基超级电容器用于可 ...

2019年11月12日 · 我们将正极二氧化锰,负极氮化钒,电解质采用硫酸镁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解质组成准固态的非对称超级电容器。 实现了 2.2 V 的稳定电压窗口(图 4c ),同时我们对比了传统的玻璃纤维隔膜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解质,发现凝胶电解质具有优秀的电化学性能,更详细的解释

氮化钒量子点/氮掺杂微孔碳纳米纤维电极,用于高性能超级 ...

2017年1月29日 · 另外,将作为负极的VNQD / CNF与作为正极的Ni(OH)2组合以制造VNQD / CNF // Ni(OH)2的混合超级电容器。 显着地,在774.6 W kg -1的功率密度下,超级电容器装置提供了31.2 Wh kg -1的超高能量密度。

基于花状Co(OH) 2 和野孩子状VN电极材料的混合超级电容 ...

2014年4月23日 · 分别以花状氢氧化钴(Co(OH)2)和野孩子状氮化钒(VN)作为正极和负极材料,制造了一系列混合电化学电容器。均Co(OH)2VN和VN电极材料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快速可逆的法拉第反应特性,因此具有优秀的电化学性能。在不同的工作电压窗口

多孔氮化钒@碳纳米带的原位设计:一种用于高性能非对称 ...

2021年11月3日 · 氮化钒和多孔碳正在成为新型电极,并因其有趣的特性而被广泛用作高性能超级电容器 (SC) 材料。在这项研究中,利用原位、一锅化学合成技术合成了用于 SCs 的氮化钒@多孔碳(VN@C)纳米结构杂化材料。VN@C 混合纳米结构通过利用多孔碳的双

超电:循环15万次!!氮化钒赝电容电极循环性能的重大提升

2023年1月16日 · 采用薄膜沉积技术制备的氮化钒薄膜具有较高的导电性、高的容量和表面电容值,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微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然而,循环稳定性必须得到改善,以在大量循环中提供良好的电容。在这里,通过磁控溅射沉积方法制备的氮化钒薄膜表现出优秀的循环稳定性(15万次循环后的高电容

球形多孔氮化钒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2017年12月1日 · 循环伏安测试结果表明,球形多孔VN电极同时具有双电层电容特性和赝电容特性,电流密度为100 mA·g -1 时其比电容约为513 F·g -1,进行5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比电容保持率为76.8%,功率密度为590 W·kg -1 时能量密度为65.0

基于多层多孔碳纤维@氮化钒纳米粒子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 ...

2018年2月5日 · 在这项研究中,根据分级多孔碳纤维为超级电容器的混合电极材料@氮化钒纳米粒子使用由PAA-介导的相分离的方法被制造b-PAN- b-PAA三嵌段共聚物。在相分离过程中,离子嵌段共聚物在碳纳米纤维的表面上自组装,并用于吸附NH 4 VO 3。在NH 3 :N 2 气氛下在受控温度下进行热处理导致形成氮化钒纳米粒子

高性能超级电容器阳极材料氮化钒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研究 ...

2023年11月17日 · 该综述可以为修饰纳米氮化钒并优化其作为潜在的下一代阳极材料超级电容器的性能提供更多选择。 The extremely high theoretical capacity,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and